2.4第一哲学的本质
关于第一哲学的本质,西哲是这么描述的。第一哲学是研究 “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是的是)。
什么叫做 “存在的存在” 、 “是的是” 呢?在计算机思维下、我们以虚拟时空打造的一匹马来说明。
当计算机运行一批马,我们认为这匹 “马” 就是一个 “存在”。它是怎么来的呢?根据编程知识,计算首先要定义一个 “马” 类,赋予外形、颜色等属性、赋予走路、奔跑等行为,然后通过这一 “马” 类定义一个 “马” 对象,对其属性和行为进行赋值,这样计算机就可以根据赋予的具体数值打造一匹虚拟时空中真实存在的 “马”。这其中,具有具体数值的 “马” 对象,称为 “存在”;具有变量属性和行为的 “马” 类,称为 “存在的存在”。
“存在” 与 “存在的存在” 的区别在计算机学中就是 “对象” 与 “类” 的区别。第一哲学是研究 “作为存在的存在” 的学问,在计算机中就是研究 “类” 的学问,主要是编写 “类” 代码的,定义类,定义行为和属性,最终汇编成一个程序。程序经常不指定具体对象,一般是交给玩家去指定。就刚才举列子的 “马” 、玩家决定马的具体存在、决定其是白色还是黑色、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跑。程序员编写的是 “马类” 、有颜色属性、但不指定是白是黑、有走、奔跑的属性、但不指定马是在走、还是在奔跑。这种 “马” 、因为不指定具体数值、不能被计算机形象地展示出来,只能以 “类代码” 的形式存在,是一种理念上的 “马”。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世界分成两个:一个是由个别事物组成的、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的现象世界、他称之为 “可感世界” 、一个是由理念组成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理念世界、他称之为 “可知世界”。他认为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原本和慕本的关系、理念世界是原本、模型、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慕本。这段话、翻译到计算机、就是类是对象的原本、对象是类的影子。
柏拉图把这种一般概念称之为 “理念”,这种 “理念” 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所有的理念构成一个客观独立存在的世界,即理念世界,这是唯一真实的世界。至于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世界,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世界。这样,在柏拉图那里就出现了真实世界(理念)与幻影世界(个别事物)之间的对立。这段话,翻译到计算机,就是我们所见世界是现象世界,是具有具体数值的个别世界,是虚幻的,是一种幻影,与其对应的,还存在一个理念世界,是一个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理念世界,相当于源代码和计算机世界,那是唯一真实的世界。第一哲学研究的是那个世界的学问,而不是我们感官感知的现象世界的学问。
第一哲学也常常被称为研究 “作为是的是” 的学问。关于 “是” 的研究学说,后来被称为 “本体论”。“作为是的是” 这个术语,在大部分书中被译为 “作为存在的存在”,也就是 “是” 和 “存在” 的两种译法。但这两个译法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两个意识,我们又该如何解读呢?
我们可以用计算机面向对象语言举个例子。
类马{}
main {
马白马
}
这段程序,我们先定义了一个类 -- 马,然后用这个类定义了一个对象白马。因为白马在主营程序框架下,所以白马是一种具体存在,马类是一种理念存在,是白马存在的存在。这段程序用 “是” 来表示,就是 “白马是马”,表明白马是马类的一个具体对象。第一哲学作为究研 “作为是的是” 的学问,通俗地讲就是研究 “一个物体属于哪一类” 的学问。在面向对象编程中,分类是编程的重头戏,一个物体属于哪一类别,就会继承父类的属性和行为。分类不能随性制定,如犀牛与牛,犀牛是奇蹄目-犀科 -犀牛属,而普通的牛是偶蹄目反刍亚目-牛科-牛亚科-家牛属,两者虽然都带有牛字,外形也很像,但它们在动物学上的分类不同,犀牛就不能在牛类下继承,否则运行的结果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第一哲学是研究 “作为存在的存在” 的学问,亦是研究 “作为是的是” 的学问。其本质是研究代码编程的学问。